(网经社讯)6月19日消息,在2025京东618媒体开放日上,京东表示,今年618期间的大模型调用量相较去年双十一增长130%,超过1.4万个智能体和数字员工在京东上岗工作,超100万京东商家正在使用京小智服务客户,1.7万京东商家使用京东数字人直播带货。
一、从工具到生态基座
京东披露,今年618期间大模型调用量较去年双十一增长130%,这一增速远超行业预期。其背后是京东云言犀大模型在供应链预测、客服响应、营销文案生成等场景的全面渗透。例如,在售后环节,大模型可自动分析用户投诉,将处理时效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;在选品环节,AI能结合区域消费偏好生成定制化商品推荐。
行业意义:大模型正从“单点技术”升级为电商运营的“基础设施”。京东的实践表明,AI已不再局限于降本增效,而是成为重构人货场关系的核心变量——商家通过AI快速响应需求,平台通过AI优化资源分配,最终推动整体生态的智能化跃迁。
二、1.4万智能体的商业价值
京东宣布,超1.4万个智能体和数字员工在618期间投入工作,涵盖仓储机器人、财务审核AI、直播数字人等多元角色。以物流为例,智能分拣系统处理了85%的订单,错误率低于0.01%;在直播领域,数字人可同时运营上百个直播间,实现24小时不间断带货。
争议与平衡:尽管数字员工显著降低人力成本,但其“情感交互”短板仍存。部分消费者反馈,AI客服在复杂纠纷中缺乏灵活性。京东的解法是“人机协同”——关键环节保留人工介入,形成技术温度与效率的平衡。
三、AI普惠化下的新竞争逻辑
京东披露的两组数据尤为值得关注:
超100万商家使用京小智:这款AI客服工具帮助中小商家以极低成本实现7×24小时服务,响应速度提升300%;
1.7万商家采用数字人直播:尤其对农产品商家而言,数字人解决了真人主播资源不足的问题,部分店铺转化率甚至反超传统直播。
行业启示:AI技术正在拉平大中小商家的竞争起跑线。过去依赖资金和团队规模的运营能力,如今可通过技术工具快速补足。京东通过开放AI能力,既巩固了平台粘性,也推动了整个生态的“技术平权”。
四、技术狂欢后的冷思考
尽管成果亮眼,京东的AI战略仍面临三重考验:
数据安全:大模型训练需海量用户数据,如何平衡个性化服务与隐私保护?
技术伦理:数字人直播若未标注AI身份,是否构成对消费者的误导?
生态可持续性:当AI普及度达临界点,差异化竞争将回归产品与服务的本质,技术可能再度成为“标配”。
2025年京东618的里程碑意义在于,它证明AI已从概念验证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。未来的电商竞争,将是“智能体密度”与“人机协同深度”的比拼。京东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——技术不是目的,而是让商业回归“以人为中心”的手段。正如京东CEO所言:“AI的终极目标,是让商家经营更简单,让消费者体验更自然。”